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方面,《報告》提出,“持續發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撬動有效投資。”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在保障重點項目融資、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大盤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報告》中這一提法表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將進一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撬動有效投資,并充分發揮有效投資對穩定經濟大盤的關鍵作用。
去年6月底,人民銀行支持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分別設立金融工具,規模共3000億元,用于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或為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去年8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第一批3000億元金融工具已落到項目的基礎上,再增加3000億元以上額度,并增加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為金融工具支持銀行。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金融工具有效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底,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兩批次共計7399億元資金已全部投放完畢,支持的2700多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有力補充了重大項目建設資本金。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4%,較2021年提高9個百分點;去年我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比上一年增長20.2%,增速連續4個月超過20%。
在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看來,促消費、擴投資是今年穩經濟的重要引擎。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期各地投資加碼發力,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預計一季度基建將保持10%至15%的增長。在重大項目加速推進的同時,各省也積極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相關投資有望持續高增,全年制造業投資增速或達10%左右。
“為確保投資維持高景氣度,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支持作用將進一步發揮。”溫彬說。
對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擴大投資,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周茂華認為,未來各地需積極儲備成熟項目,加強項目風險管理和部門間政策協調,從厘清項目運營邊界和提升投資效率方面著力,提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質效。(證券日報劉 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