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白皮書的主要內容。
綠色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說,白皮書顯示,我國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顯著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5.1%,比2012年提高5.7個百分點。
“綠色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在展現勃勃生機!壁w辰昕說,近年來,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0%以上。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
他介紹,各部門通過財政、稅收、價格等政策措施,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十年來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000多億元支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期間中央層面年度安排生態保護補償資金近2000億元。實施50余項稅費優惠政策,不斷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同時,強化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技術產業化,形成了覆蓋節能、節水、環保、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綠色技術裝備制造體系,新能源、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等多個領域的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為綠色產業提供資金支持。截至2021年底,本外幣綠色信貸余額15.9萬億元,綠色債券存量余額超過1.1萬億元,規模均居全球前列。
持續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綠色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數字化、綠色化融合水平不斷提高。
“十三五”以來,我國持續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國家層面培育了2783家綠色工廠、296家綠色供應鏈企業、223家綠色工業園區,推廣近2萬種綠色產品,逐步構建起從基礎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的全鏈條綠色產品供給體系。
他表示,下一步,要健全完善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政策體系、強化綠色低碳標準的引領、建立數字賦能綠色制造的引導機制、深化綠色制造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
此外,要大力推動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構建綠色低碳技術體系、綠色制造支撐體系,推進工業向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制造流程數字化、產品供給綠色化方向轉型發展。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白皮書指出,綠色空間格局基本形成。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劉國洪表示,促進形成綠色空間格局,要堅持三個方面的統籌:
——統籌發展與安全,在守住資源安全底線的前提下支撐高質量發展。立足糧食安全,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明確2021年至2035年繼續保持18.65億畝耕地保護任務不變;立足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立足遏制城鎮無序蔓延,對超大城市、人口凈減少城市和人均建設用地超過國家標準的城市,嚴格按照現狀城鎮建設用地的1.1倍、其他城市按照1.3倍,控制城鎮開發邊界。
——統籌保護與開發,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貫徹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化地區戰略布局,統籌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構建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集約型的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
——統籌保護與修復,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劉國洪強調,要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笆奈濉逼陂g,全國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將控制在2950萬畝,比“十三五”期間壓減300萬畝。
綠色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完善
白皮書強調,推進綠色發展,體制機制是關鍵。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我們堅持著力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經濟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提供了有力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
他表示,過去十年是生態環境立法力度最大、監管執法尺度最嚴、法律制度實施效果最顯著的十年。生態環保領域現行有效的法律達到30多部,生態環保領域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截至去年底,現行國家生態環境標準達到2298項,有效推動行業技術經濟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在監管制度方面,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成為推動落實生態環保責任的“利劍”。建立健全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等一系列監管制度,健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在內的責任體系。
在市場機制方面,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健全綠色稅收體系,發揮綠色金融作用,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等。
“生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對市場的引導性、激勵性、調節性作用持續增強,助力經濟綠色低碳轉型。”趙英民說(新華財經 高敬 韓佳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