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鋼鐵工業正處于粗鋼產量達峰的關鍵時期。筆者研究發達國家(本文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粗鋼產量達峰前后,特別是達峰后的發展歷程,總結和分析達峰背景、面臨的困難、調整應對措施及發展規律,以期對我國鋼鐵工業達峰后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各國粗鋼產量達峰后發展歷程
美國
1973年,美國粗鋼產量達到歷史峰值1.37億噸,隨后其鋼鐵工業主要經歷了一次減量、峰后復蘇和平穩發展三個階段,目前粗鋼產量保持在8000萬噸左右水平。
德國
1974年德國(本文中德國統一前數據均為西德數據,未考慮東德情況,下同)粗鋼產量達到峰值5323萬噸,隨后在波動中減量至1983年的3573萬噸;1984-2007年,德國粗鋼產量在波動中持續增長,2007年迎來第二個小高峰,粗鋼產量為4855萬噸;2008年至今,德國鋼鐵工業堅持高端化發展,始終保持較高的鋼材出口份額,粗鋼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左右,占歐盟粗鋼產量1/4,一直是歐盟第一大產鋼國。
英國
1970年英國粗鋼產量達到峰值2783萬噸。達峰后主要受原料供給影響,英國鋼鐵工業開始減量發展,到1979年粗鋼產量已減至2146萬噸;20世紀80年代,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私有化,英國鋼鐵工業峰后復蘇;1989年至今,受國內需求下降和全球化競爭沖擊,英國鋼鐵工業持續減量。
二、發達國家粗鋼產量達峰后減量發展經驗總結
1、達峰到首次基本平穩的減量時間持續約10年、產量降幅約14%-44%,產鋼大國至今仍有相對峰值約64%-83%的產量。
2、達峰后發達國家均不同程度發展電爐短流程,產品都以建筑鋼材為主,目前電爐鋼比例基本保持在20-30%(僅美國約為70%)。
3、七大因素導致達峰后減量發展
一是下游需求不足導致鋼鐵減量發展;二是資源能源約束迫使鋼鐵減量發展;三是產品結構優化助推鋼鐵減量發展;四是產業布局優化引導鋼鐵減量發展;五是環保加嚴倒逼鋼鐵減量發展;六是資本的逐利性推動鋼鐵減量發展;七是成本競爭力下降導致鋼鐵減量發展。
4、達峰后實現平穩提升發展的六大應對措施
一是拓展用鋼領域是鋼鐵平穩發展的需求源泉;二是產能持續優化是鋼鐵平穩發展的根本途徑;三是工藝技術進步是鋼鐵平穩發展的驅動力量;四是穩定高端出口是鋼鐵平穩發展的重要抓手;五是環境政策引導是鋼鐵平穩發展的頂層設計;六是流程結構優化是鋼鐵平穩發展的重要方向。
三、意見建議
當前,我國鋼鐵工業正處于粗鋼產量和消費量全面達峰階段,高質量發展面臨全球性的困難和挑戰,借鑒和參考發達國家粗鋼產量達峰后發展經驗和規律,部分建議如下。
一是需求側參考德國和日本鋼鐵產業延伸經驗,加強與下游行業的協同創新,以創新思維創造用鋼新需求,革新鋼材消費結構。如大規模推行鋼結構建筑,用不銹鋼等替代環保和回收性差的材料,拓展新能源汽車用鋼新需求等。
二是供給側深入研究日本和歐洲產業結構調整相關政策措施,積極探索產能產量調控新方式,暢通落后產能退出與產能轉移渠道,同時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優化流程布局,為鋼鐵減量發展做好跨周期調節政策儲備。
三是布局端參考發達國家政府和鋼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和資產優化方面好的做法,進一步鼓勵支持優勢企業加快兼并重組步伐,大幅提高產業集中度,支撐優質要素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增強市場話語權和產業運行穩定性。
四是產品端學習日德鋼鐵企業,持續開展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和應用,加強國內外下游產業布局,高度重視標準和專利布局,增強話語權和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穩定國內市場和提升高端出口比例。
五是原燃料端吸取英國、法國鋼鐵工業發展因資源枯竭陷入發展瓶頸的教訓,進一步加強國內鐵礦石、廢鋼和焦煤資源保障,并加快推進原燃料供應鏈全球化布局,持續增強資源能源安全性和成本穩定性。
六是技術上參考發達國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持續支撐技術創新和前沿性技術突破,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破解鋼鐵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建立中國鋼鐵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優勢,譜寫引領世界鋼鐵綠色發展新篇章。
七是流程上參考發達國家流程結構優化經驗,在充分考慮高爐轉爐服役期、階段市場需求、廢鋼積蓄量和企業實際情況下,統籌推進流程結構優化,科學有序提升電爐短流程比例。
另外,發達國家達峰后沒有當前全球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機遇,中國鋼鐵行業、企業要積極推進鋼鐵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對標全球“燈塔工廠”,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能源效率、管控能力和產品質量,并積極補齊資源能源短板,努力以標準為引領,以綠色低碳和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抓手,實現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和對全球鋼鐵的全面引領。(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