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向好,經濟逐步呈現恢復勢頭,國內需求有所恢復。不過,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國內經濟主要指標增速還處于低位,經濟恢復的基礎尚需進一步鞏固。下半年,需要持續釋放促消費穩投資等多項政策效力,進一步提振需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為應對今年以來經濟發展面臨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我國長短結合、遠近兼顧,先后出臺多項政策著力提振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保障和改善民生。針對短期疫情沖擊影響,多措并舉激活消費市場,引導釋放消費需求,穩住餐飲、汽車、家電等消費基本盤,促進消費加快恢復。針對中長期制約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穩市場主體、穩就業促增收、優化市場環境、強化政策支持等,進一步解決“難點”“痛點”問題,持續改善居民消費預期。
4月份,《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印發,提出5個方面20條政策舉措,綜合施策提振消費信心;5月份,《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提出6個方面33項具體政策措施及分工安排,以期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統籌發展和安全,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7月份,商務部等17部門印發了《關于搞活汽車流通 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加快形成高效流通、梯次消費的全國統一汽車大市場……
有關舉措根據形勢變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各地通過恢復經營場所、舉辦促消費活動、加強政策獎補等方式激發釋放消費需求,同時因地制宜推進實施住房公積金緩繳、水電氣優惠、紓困幫扶等政策措施。
此外,聚焦消費領域短板弱項,加快推進新型消費場景、縣域商業體系、商貿物流體系等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環境建設,夯實消費高質量發展基礎。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5月以來國內消費保持恢復發展勢頭,多數商品銷售逐步恢復,線上消費占比持續提升。
更加注重結構優化
提振內需政策陸續出臺之后,如何使汽車、家電補貼政策的帶動效果落到實處尤其關鍵。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當更加注重更新換代和梯次升級、更加注重結構優化、更加注重多樣化的補貼和簡單化的補貼流程。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認為,應加大補貼力度,在保證信息真實的情況下,盡可能簡化補貼手續。只要符合條件都能享受得到補貼政策,避免由于操作環節的困難讓消費者不愿消費。此外,政策要讓消費者一目了然,還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消費者了解政策。
“確保政策有效發揮作用,要著力穩住更多市場主體和就業,為保障消費能力、推動消費復蘇夯實基礎。”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研究員關利欣表示,結合我國消費市場數字化、服務化、綠色化、城鄉一體化等發展趨勢,優化消費供給,豐富消費場景,挖掘消費熱點,從而增強消費動能。此外,還應完善消費平臺載體,優化消費環境,用改革的舉措、創新的辦法鞏固消費發展的支撐體系,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增強消費信心。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鄒蘊涵認為,要避免政策紅利被不當侵蝕,從而影響消費意愿。同時,要加快補短板,減少消費顧慮。在激發消費端潛力時,應注意同步改善供給端短板,避免“買得了、用不好”等情況出現。
發揮投資重要作用
基礎設施投資是提振內需的關鍵一環。從市場需求看,投資關鍵作用進一步發揮。數據顯示,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2%,基礎設施投資增長6.7%,增速比前4個月提高0.2個百分點。
盡管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供需兩側穩定恢復仍面臨不少挑戰。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表示,要發揮投資的作用,加強財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非常有必要。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特別是“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中的年度項目、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基建項目、推動區域平衡協調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相關項目,應盡快開工并形成實物工作量。同時,要降低融資成本,減輕舉債主體的債務負擔。
新型基礎設施投資能夠盡快補上經濟發展短板,既利當前、又利長遠,要從整體上統籌考慮。趙萍表示,要從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完善、營造良好產業生態的角度考慮,通過投資加快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要從滿足消費升級角度加強投資,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要,從而促進形成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發揮投資的壓艙石作用,還要注重“新”“老”結合。鄒蘊涵認為,雖然從整體看,交通、郵電、供水供電等傳統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老基建”投資面臨優質項目短缺、拉動乘數效應下降等問題,但各地仍有一部分地區存在“老基建”建設空間,同時也產生了一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而出現的新的、更高要求的“老基建”建設空間,應深入梳理、綜合研判、深度挖掘。
要注意發揮“新基建”帶動作用。鄒蘊涵表示,在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科學研判、理性投資。特別是通過政府、金融市場等多方合力,對目前存在的軟件、硬件、數據、算法等估價較為困難,以及不同投資主體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涉及國家安全和數據安全領域民企的參與程度等問題給出更有效的解決方式。(經濟日報) |